她座落在肃州古城中央。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座建筑艺术珍品。它高大挺拔,设计精巧,历史悠久,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三十多年了。
鼓楼建筑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,基座是东晋时期酒泉古城的东门旧址,外面的青砖是清雍正年间包砌上去的,三层木楼则是清光绪三十一年(公元1905年)重修的。鼓楼拔地27米。基座呈方形,周长112米,高8米。鼓楼为木架结构塔形楼,一楼每面三开间,墙体中镶擎柱十二根,外有檐柱二十根,楼内四根粗壮的通天木柱顶贯三楼;二楼每面有12个雕花窗扇,嵌在十二根撑柱之间;外有走廊栏杆,东西两面分别悬挂“声震华夷”、“气壮雄关”巨幅匾额,三楼为单间、单檐、四面开窗、四角高挑,外有回廊护栏;楼顶装有聚宝瓶。鼓楼整体轮廓呈金字塔形,挺拔雄伟,巍峨壮丽,登楼远眺,高远达世之感充溢胸间。东晋建城时,始为肃州古城东门谯楼,以备巡逻、了望、打更之用,之后扩城时,渐渐退于城中心,成为鼓楼。明代时,开通南北两个基座洞门,遂具今日之雏形。
鼓楼基座开有青砖券门通达四方,四门与街道相接,车马行人均须经由券门通行,建国后因人口剧增、交通日繁,为便于通行,便拆去四面房舍,拓宽街道,使鼓楼成为一个独立的建筑体。
门洞的四个砖券门楣上部,镶嵌有突出壁面的仿木砖雕廊檐,其下各有一幅浮雕神祥画,东为“二龙戏珠”是取酒泉东向大海的意思;西镌“丹凤朝阳”,是取了《山海经》上西方有“丹穴之山,五色而多紫”的典故;南则镌“河图洛书”,是引了大禹治水的传说,禹又到过河西,曾导弱水(黑河)至于合黎山,入于流沙(今内蒙额旗),导黑水至于三危(今敦煌)入于南海,故作此画为颂大禹治水到这里的功劳;北为“八仙庆寿”,是祈望人寿年丰的寓意。浮雕下面是门额,分别为“东迎华岳”、“西达伊吾”、“南望祁连”、“北通沙漠”。十六颗大字,言简意赅,点明了肃州的地理位置及其河山襟带的优越形胜。券洞中心为八卦结顶,悬置伏羲八卦板一块,起着指示天文方位的作用,马道门额曰:“云路先登”,是形容鼓楼巍然而耸,登楼如同登天梯一样。